请输入关键字
原状陈列
乐寿堂
清漪园初建时,乐寿堂为2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由于乾隆的母亲信佛,堂的上层布置成佛堂陈设,供其烧香膜拜。 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作为自己的寝宫,重新置办的陈设堂皇富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陈设册记录:乐寿堂中有花觚、炉等古铜器223件,各式瓶、缸、罐等瓷器223件,紫檀雕龙宝座及各式硬木家具178件,大理石太少狮插屏、玻璃蝶式茶几、各式钟表、如意、手风扇、音乐柜、镜子、灯具、炕鱼桌等天字号陈设248件,总计416项872件陈设物品。清宫太监回忆:“西太后对丈许高的穿衣镜、自鸣钟特别偏嗜,她寝宫内这两样东西特别多。各式钟表叮叮咚咚的响声对慈禧太后起催眠作用”。此时期堂中的陈设除了慈禧太后喜爱的珠宝、装饰外,很大一部分是与帝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还出现了电灯、电扇、唱机、外国香水等物。 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后,乐寿堂辟为宫廷原状陈列,堂内中央陈设一组用紫檀雕造的宝座御案,宝座后列一堂用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1对孔雀羽毛掌扇插列宝座两侧,宝座两旁的紫檀几座上陈列着2只康熙年制的青花大瓷盘,四周有4只镀金九桃大铜炉,殿内还有雕龙大立柜、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五彩玻璃吊灯及用翡翠、珊瑚、象牙、珍珠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均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门内两侧的鱼桌,是用金星紫檀木制造的,桌内镶嵌着用象牙和檀木雕镂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可放养金鱼。
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但陈设的物品各异,布置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 清漪园时期(1750~1860年),仁寿殿名勤政殿,其陈设的主体布局是:殿内正中设红金漆闹龙照背、宝座、地平、宫扇,地平前安设高足香几,上设象足鼎。两梢间安放有8座楠木书格,格内放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左书格前停列四面玻璃凉车1辆,右书格前停列炮车1辆。殿前两边安置石座有盖三足铜鼎4件。1860年后,殿中宝座、殿前鼎炉遗存。 颐和园时期(1888~1908年),仁寿殿成为慈禧太后视朝听政的场所,殿内的陈设也较清漪园时勤政殿内的陈设要豪华的多。据光绪二十八年的《仁寿殿陈设清单》记载可知,仁寿殿曾经摆放的陈设多达561项1257件,包括:硬木家具171件,柴木家具及冰箱等13件,牺、尊等古铜器552件,各种釉彩、不同形状的瓷器631件,翡翠香炉等玉器41件,洋瓷及珐琅、钟表等42件。这些陈设并非同时放置于殿内,而是不定期的更换。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下达懿旨,按故宫慈宁宫内金龙宝座的样式将殿内宝座改为细雕九龙硬木烫本色腊,围屏、地平也与宝座相配套。宝座两旁设鸾翎宫扇,宝座前及两侧设景泰蓝仙鹤灯6对、景泰蓝狻猊香炉1对、景泰蓝凤4件、景泰蓝亭式龙抱柱灯1对、景泰蓝双桃大铜炉1对、景泰蓝象1对、景泰蓝龟1件、景泰蓝嵌玉长方盒1件、代盖大白铜炭盆1对、双桃大铜炉2对、代盖大铜炭盆2对、景泰蓝三足炉1对。殿内的地毯、铺垫均用明黄缎绣五彩云福寿金龙花样。此外,殿内陈设还有:大插屏镜、炕案、硬木月牙桌、硬木柜橱、硬木大理石心八仙桌及大理石心太师椅、楠木琴桌、楸木架几案、金漆茶几、黑漆书案、硬木藤心嵌大理石椅子、古铜提梁卣、古铜牺樽、青花白地蕉叶瓶、青花白地九莲大果盘、五彩瓷百鹿樽、哥窑出戟方瓶、郎窑瓷瓶、霁红天球瓶、龙泉釉八卦方瓶、龙泉釉蒜头瓶、山水人物彩瓷大瓶、子孙万代帽筒、九江瓷瓜蝶双耳瓶、黄地双龙大小果盘、绿五彩蕉叶瓶、二彩双耳宝月瓶、冻青釉五管瓶、霁云瓷花觚、冻青釉葫芦瓶、蓝白地蓝双龙梅瓶、霁蓝瓶、粉定瓷暗花天球瓶、斗彩洋莲双管瓶、白地画百蝶瓶、翡翠香炉、碧玉刻竹诗意笔筒、汉玉拱壁、青玉诗意圆插屏、玉牛、汉玉佩、青玉诗意版、古铜诸葛鼓、音乐洋琴、铜珐琅圆亭式座钟、紫檀雕万代翘头案、紫檀雕花香几、霁红小绣墩、彩画博古笔筒等。 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后,仁寿殿被辟为宫廷原状陈列展览。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