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研究院于2018年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颐和园设立的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非建制机构,整合颐和园已有学术力量,发挥京津冀地区科研优势,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校和文化机构,共同搭建开放式学术平台,形成学术梯队,深挖文化资源,开展科研工作,出版学术著作,拓宽宣传界面,持续提升颐和园整体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颐和园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助力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打造。
古典园林植物与景观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原总工程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口经济学院雅和人居工程学院讲习教授,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从事风景园林工作三十余年,主持开展北京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出版京津冀古树寻踪。
园林文物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研究馆员,正高级,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常务副院长。1969年3月在轻工业部“五七”干校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2年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91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处长,1996年12月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社会文物管理处处长;1997年4月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任陈列部主任,2000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3年2月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03年9月至2013年5月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发表古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兖州西吴寺》等学术成果多部。
园林古建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建设教育协会文物古建园林分会会长,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从事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四十余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积淀,是业内的资深专家。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不同时代历史建筑形制特征和传统工程技术研究、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修复设计、不同朝代的古建筑复原设计、现代功能仿古建筑设计、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等方面有大量实践成果。曾主持并作为第一设计人完成数十项国内重要的有关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完成数项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涉外工程设计。在具体项目设计中多有创建。
主编数部学术专著;主持并执笔数项行业规范、地方标准、部门规章;发表多篇研究文章。
园林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又名同曾,字景沂,1939年生于扬州六代中医世家,1961年受赵朴初先生赏识,被荐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部专攻佛教艺术,其间曾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1968年进入颐和园从事美工、研究园史。1983年开始担任颐和园副园长,总工程师1993年兼任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于2001年退休。工作期间,主持颐和园规划、古建、文物、绿化、管理、申遗和苏州街宫市、淡宁堂的复建工作,获文博研究馆员职称,并因工程技术成就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全国绿化奖章。
著名园林专家,在职与退休后,曾任中国紫禁城学会三届副会长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户外广告设置、夜景照明专家组成员2010年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建,任工作顾问组组长。
主要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佛学与中医学》《御园漫步》等,主编有《中国皇家文化汇典》,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业余以绘画、题画自娱,《丹青吟草》为自选诗集。
古典园林植物与景观研究中心园林生态保护研究组首席专家
正高级工程师,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生产一线,在农药减量、园林绿化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创建了颐和园林业有害生物市级中心测报点,2018年以王爽为领军人成立的创新工作室,是在园林有害生物测报与生态治理领域以绿色防控方法创新为目标的研究型团队,承担园林绿化资源市级普查任务。2024年5月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