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前言
晚清时期,颐和园成为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中心。特别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经常接见各国使臣、眷属,外国使臣为慈禧太后进献了各种洋式珍奇,同时为符合外国人的习惯,颐和园内特备洋式家具,供应西餐,演奏西乐。此时,洋物成为宫廷时尚,王公大臣也搜寻各式洋物作为慈禧和光绪的万寿贺礼。
颐和园庋藏外国文物皆为清宫旧藏,主要来源于外国使臣进献、官方采办和万寿贺礼等,种类有洋瓷、玻璃器、钟表、七宝烧、化妆用具、家具、乐器、洋车、轮船等,涵盖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产地包括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国家,时代约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些外国文物体现了当时东、西洋科技及工艺的先进成果,反映了清朝末年典型的宫廷风尚。
单元介绍
梳云掠月
海外瓷风
琉光璃彩
装陈雅置
东瀛宝烧
轮行刻转
西琴曲意
车船光电
永和轮
梳云掠月
清代晚期,各国使臣夫人及有外国游历经验的女官频繁进入宫廷,她们向慈禧太后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社会潮流和时尚。一时之间,各式香水瓶、香粉盒、银柄手镜、手刷等外国化妆用具风靡清宫内,深受后妃的青睐和钟爱。
海外瓷风
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器形多样、题材丰富,包括各式茶壶、盖盒、彩蛋、皂盒、盘子、花插等。这些器物饱含浓郁的外国造型和艺术风格,釉色明艳、风格富丽、纹饰生动,部分器物采用浮雕的艺术手法,代表了当时海外瓷器的较高水平。
琉光璃彩
清晚期,外国进贡而来的洋玻璃器,因其质厚莹净如水晶,满足了皇家宫廷生活的需求及帝后的喜好。颐和园现存外国玻璃器可分为艺术品和实用品两大类,主要为各式花瓶、花插、花篮、盂洗等,造型别致,色彩绚烂、莹润剔透,外国纹样和艺术风格突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装陈雅置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开始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外国驻华使节及其眷属,举行觐见仪式,并赐予他们宴饮、游湖。为满足外国人的起居习惯,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十四日,外务部按慈禧太后的懿旨,置办洋式方桌6张、洋椅70张,安设于颐和园各殿宇内。颐和园现藏外国家具有各式方几、花几、扶手椅、棋桌和挂屏等,立体感和装饰性突出,是晚清皇家园林殿堂陈设的重要摆件。
东瀛宝烧
七宝烧是日本对金属珐琅器的称谓,其以金属为胎体,外饰以石英为主体的原料及各种色料。颐和园现收藏的七宝烧,多为日本赠予清皇室的礼品,其器型规整、胎骨轻薄,釉质细腻、釉色鲜亮,是日本珐琅器的代表。
轮行刻转
颐和园现藏钟表主要来自英、法、美、德等地,种类繁多、造型丰富、机械装置精巧,以铜镀金和木质为主,多镶嵌宝石与珐琅。制造年代大多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以英、法两国数量最多,大部分钟表上都标注有明确产地、时代和厂商等信息,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业成果。
西琴曲意
颐和园现藏外国乐器主要为钢琴和八音盒,它们以机械发条为动力,依乐谱演奏各种美妙的乐曲,是帝后闲暇生活、文娱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外务部档案载,总税务司赫德致外务部右丞陈名侃等信函中,曾邀请洋乐师携带乐器进入颐和园演出。清驻法国大使裕庚的女儿德龄在宫内生活的两年中,曾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弹奏外国钢琴曲。
车船光电
颐和园现存晚清时期洋式交通工具和灯具,主要为满足帝后出行及园居生活照明等方面。交通工具包括人力车和永和轮,制作精良、富丽华贵,涵盖了陆路、水路两支出行路线。灯具主要为各类洋式电灯,造型各异、装饰华美。这些车船灯具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晚清时期帝后对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崇尚与喜爱。
永和轮
“永和轮”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政府为答谢“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给予日本的支持,而赠送给慈禧的一艘机动游艇,船名为慈禧亲自圈定。该艇由日本川崎造船所根据昆明湖的水位深浅量身制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方将材料从日本神户运至北京,借用颐和园船坞装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川崎造船所派日本工学博士万濑贞雄等60余人在颐和园知春亭畔组装船体,四月份建造完毕。
1914年,清室内务府管理颐和园开放游览后,永和轮可供游客乘坐。后因年久不堪用,于1931年沉入湖底。1939年,川崎造船所打捞修理永和轮,由圆生厚铁工厂施工,于1940年12月修复完毕。修复后放置石舫以北百米左右、万字河东岸边,可供人登船观看。
“永和轮”现存放于耕织图景区进行陈列展示。
结语
颐和园藏外国文物作为历史与技艺的见证者,不仅展现了当时东西方外国文化科技,也是晚清宫廷生活风尚的真实记录和缩影,更是国事衰弱、内忧外患大背景下中外交流的珍贵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