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客服
电话
调查问卷
官方购票
公众号
线上科普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导览
开放时间
票务信息
在线订票
游船信息
导览地图
交通路线
参观须知
景点
宫廷与生活区
昆明湖景区
长廊一线景区
万寿山景区
展览
常设展览
临时展览
原状陈列
赴外展览
藏品
每日一品
园藏精品
学术
研究院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社会教育
相关政策
科普
资讯
最新公告
采购公示
红色教育基地
关于
总说
机构设置
财政信息
首页
展览
常设展览
耕织图
正文
“耕织图”沧桑
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耕织文化。耕织文化受到清代宫廷的高度重视,统治者举行祭祀、亲耕、观耕活动,在圆明园、清漪园等地设置耕织内容的景观,并多次临摹、镌刻、印拓宋以来的《耕织图》系列图谱。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将城内织染局迁入清漪园内,后摹刻《耕织图》于玉河斋左右廊壁,标志着清漪园“耕织图”景区的全面建成,使得这一带原有稻作景象与皇家园林建设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底蕴深厚的耕织文化景观。道光年间撤销“耕织图”织染局,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焚毁,“耕织图”景观随之逐渐消失。
《胤禛耕织图册》
乾隆《耕织图》石刻拓片
圆明园中的耕织景观
昆明湖水操学堂悲歌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开始在“耕织图”的废墟上兴建昆明湖水操学堂。它是中国最早创办的近代军事教育机构之一,与颐和园的重建有着直接的关联,是清廷动用海军力量修建颐和园的手段之一。在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下,这所以培养满族海军人才为宗旨的近代军事教育性质的学堂仅开办了九年,但其短暂的兴衰史所蕴涵的深刻教训,永远值得后人深思和记取!
/
耕织图的再现
在昆明湖水操学堂被裁撤后的百余年中,该区域的功能和隶属几经变更:为学校、为机关、为工厂、为生活区大杂院,景观风貌丧失殆尽。为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完整性与真实性,1998年底,在北京市政府及各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颐和园收回了这片最大的历史失地。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专家论证、政府部门审批和三年施工,一处融合了清漪园“耕织图”景观风貌和颐和园昆明湖水操学堂建筑遗存的景区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状陈列
科普体验厅
耕织文化互动区
主要以耕织文化互动展示为主,宣传展示农业科技的发展,农耕与桑织科普知识。设置有互动式触控筛谷机、耕种工具辨识及蚕茧科普认知,丰富展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多媒体影像播放区
录制了弘扬历史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片,同时针对不同游客或参观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共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