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匠心雅韵——扬州八刻与宫廷雕刻艺术展
颐和园与扬州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匠心雅韵——扬州八刻与宫廷雕刻艺术展”在颐和园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按照玉雕、牙雕、瓷雕、雕版印刷、竹雕、木雕、核雕、砖雕种类,共分为八个专题单元, 系统呈现扬州民间雕刻的灵秀雅致与宫廷雕刻的雍容华贵。作为南北工艺交流的重要文化盛事,本次展览生动诠释了传统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艺美学盛宴。展厅 设计深度融合扬州地域特色,通过巧妙提炼扬州私家园林个园、何园的园林艺术精髓,辅以盐商宅院的华美建筑痕迹,借助月洞门、花窗、竹林等意象化空间符号,构建出文士风雅与商埠繁华交织的沉浸场域。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文物展品158件/套,其中扬州博物馆展出125件/套,颐和园展出33件/套(二级文物11件/套、三级文物10件/套、四级文物2件/套、一般文物8件/套、 资料品1件/套、 辅助展品1件/套)。
时间:2025-04-22 ~2025-07-20 位置: 颐和园博物馆

展览单元介绍
第壹单元 玉雕
第贰单元 瓷雕
第叁单元 牙雕
第肆单元 雕版印刷
第伍单元 竹雕
第陆单元 木雕
第柒单元 砖雕
第捌单元 核雕
第壹单元 玉雕
缅思冰雪容 重想金玉器
清代玉器核心产地为扬州、苏州及清宫造办处。扬州琢玉史可溯至周代。
汉代,玉雕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掌握了高难度的玉璧、蝉纹工艺。历唐宋,时至明清,扬州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琢玉中心,有“天下玉,扬州工”的美誉。其技艺融合南北特色,形成浑厚灵秀的独特风格。
第贰单元 瓷雕
玉胎秀骨清 描刻美人图
瓷雕是刻绘画和雕刻于素坯的白瓷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上大都是在未入窑烧的坯体上采用雕胎刻划的装饰手法,技法从划花、剔花发展为镂花和填釉暗花。清代中晚期,江雨三等扬州匠人另辟蹊径,在成品白瓷的釉面刻画人物、花鸟、草虫等题材,将瓷画装饰变成文人画家的雅玩,实现水墨丹青在陶瓷介质上的完美诠释。
第叁单元 牙雕
雕盘蜃胫饰 帖局象牙缘
牙雕是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其成品质地光洁柔韧、雕工精美。明清时期牙雕品类繁多,反映了大众文化世俗化后人们对生活趣味的多样化追求。清代牙雕工艺达到巅峰,宫廷造办处汇聚南北名家,融合苏工、广作、嘉定派等技法,形成“宫廷牙雕”体系。扬州牙雕则受文雅之风影响,兼具典雅醇厚与清秀明朗的文人气质,成为牙雕的重要分支。
第肆单元 雕版印刷
刻刀生墨韵 书香传千年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通过批量印制文字图像,显著提升了知识信息传播的质与量,是社会变革、宗教传播、科学启蒙及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卓著的贡献之一。
扬州雕版印刷始于唐,兴盛于清。历代雕版印刷匠人云集于此,铸就古城文化盛世。清末扬州诗局的建立,确立了扬州作为全国刻书中心之一的地位。其出版的《全唐诗》字体风格独特、印刷精美、校勘谨严,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
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承载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珍藏有10万余片古籍版片,完整保存了全套雕版印刷这一“国粹”的工艺流程,蜚声海内外。
第伍单元 竹雕
取材幽篁体 搜掘同参苓
竹雕,是在竹制器物上雕刻图案和文字的技艺。因竹材特性,发展出竹根圆雕、竹面高浮雕及浮雕留青等技法。清代的《竹人传》定明朝嘉定朱松邻为竹刻开派名家之一。目前人们所能观赏把玩的竹刻艺术品,多为明清及以后的作品。
清乾隆年间,诸多竹刻名家汇集扬州。扬州工匠擅长于竹上刻字,尤其是微刻。除制作精湛外,扬州文化名人的直接参与,加之文人特有的爱竹情结,使得扬州竹刻迅速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必备的雅玩。
第陆单元 木雕
木理雕龙制 梁文紫凤裁
木雕以木料及树根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门类,迄今已传承数千年。木雕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博古等应有尽有,刀工流畅劲利,画面明朗清新,风格典雅细腻。
此次展出的早期作品多为扬州本地出土。汉代木俑注重情态刻画,或夸张变形、或端庄娴静,无不展现浪漫主义的审美理念;唐五代作品刀法简洁洗练;宋代木雕古拙朴实,追求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审美趣味。至明清时期,木雕业臻于鼎盛,题材与技法更趋繁复多样。
第柒单元 砖雕
山河扶绣户 日月近雕梁
砖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是古代建筑雕刻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载:“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
明清时市民文化盛行,砖雕装饰成为富商大户的时尚,内容从模印的浪漫主义神话与生活主题,转变为雕镂的世俗化戏文与吉祥题材。
清代扬州砖雕以山水、花卉、瑞兽、戏曲人物等图案为主,布局明朗、层次鲜明、气韵生动,图案与留白比例协调,体现出地方传统的审美倾向。清代后期,扬州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第捌单元 核雕
别有梓人传 精艺夺天工
核雕是在桃核、橄榄核、杏核等果核及核桃上进行雕刻的微雕作品。约出现于明代,多以神仙故事、历史典故为创作题材,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工艺,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文人清玩。
明清时期的扬州核雕尤重桃核雕刻。其题材受地方宗教影响,多取自十二生肖、神仙人物、辟邪神兽等吉祥符号,经穿凿成饰后系挂于身,用于辟邪保平安。核雕因其天然材质与独特形制,成为手工艺人进行独创性设计与高超工艺创作的艺术载体。
单元藏品
相关资讯